东方网记者尤歆飞、张海盈、曹子琛、刘昊3月6日报道:“公立医院姓‘公’必须依靠政府投入。财政无力承担,可以减少公立医院数量。”“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就像把老百姓左肩的压力转移到右肩。”……近日,医卫界全国政协委员们就医改问题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对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表看法。
公立医院要少而精 政府投入确保公益性
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委员介绍说,目前政府投入平均只占医院经常性开支的7%左右,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和运行经费等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解决。20多年来,政府对于医疗事业的投入比例增长缓慢。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就应该无条件地广大人民服务,政府有义务对医院进行投入。”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熊思东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无论是药品加成也好、药事服务费也好、公立医院通过各种收费将财政负担转嫁给百姓,本身就违背了公益性原则。熊思东认为,政府财政如果力不从心,可以减少公立医院数量,将部分医院转为成混合制医院或民营医院,分类管理。公立医院应保证老百姓的看病需求,而民营医院则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提供高端医疗服务。
药事服务费“换汤不换药” 委员提议引入商业保险补贴收入
对于近期争议较大的药事服务费,政协委员们虽为专业医生,却都有些发晕。“药事服务费范畴模糊,老百姓难以理解,容易加深医患矛盾。”熊思东认为,药事服务费使看病收费制度更不透明。药品加成费,老百姓至少还能算清账;而药事服务费却难以界定,说不定比药品加成还贵,最终还是把包袱甩给了普通百姓。
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则建议,目前,在政府补助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吸收第三方、也就是社会商业保险介入,通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填补资金空缺。
区域医疗联合体改革急需人才培养 全面统筹平衡医疗资源
大医院拥挤,看病难、看病贵,小医院清闲,人们又不愿去。这已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不少政协委员认为,要平衡医疗资源,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最理想的状态是,社区医院负责看小病和转诊,大医院集中力量看疑难杂症。”熊思东打了个比方说,“有50个病人,其中40个患的是感冒发烧等小毛病,在社区医院就得到诊治,另外10个是较严重的病症,转到三级医院治疗。这比50个病人一窝蜂拥到三级医院要好得多。有效的分流,可以极大地缓解三级医院的压力。”
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中小医院医疗设备不齐全、医疗水平落后,人们往往不愿意去那里看病。如何提高中小医院的服务和质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认为,必须加快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提升社区医院医生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社区的全科医生不必是每一科的专家,但他需要掌握各科的基本技能,可以对病人的症状作一个初步判断,选择让他在社区医院治疗,或建议他往上级医院转诊,这样既不耽误病人的确诊,也不会让病人多花检查费,对于缓解大医院病患压力也很有效。”
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的熊思东介绍说,沪上部分医院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全科医生,中山医院每年会从大学选拨一批有志于进社区的学生,通过在医院各科轮岗培训,进入社区医院实习,由医院和学校给予一定补贴。“为调动医生积极性,可以由政府统筹,将社区医生纳入考核规定,作为今后晋升的衡量指标。而表现优异的社区医生亦可获得在三级医院进修的机会。”
长三角医疗互通是大势所趋 “大医保”仍需时日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已经上报国务院审议,即将出台。熊思东表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医疗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将是大势所趋,但是其发展过程将比较缓慢,作为长三角区域医保的互通,仍待时日。“必须由政府部门统筹各类资源,使区域内各省市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避免形成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那样的失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