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中国青年报先后推出《中国医改悄然转舵》、《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等文章,引发了舆论为期半年多的医改大讨论。至今,这场讨论已经和教改、国企改革等问题一起,构成了新中国第三次改革大讨论。
然而,我们发现,就医改问题,争论各方已经开始偏离主体,进入完全的理念之争——有人认为市场化是方向,有人怀念过去的政府完全包办,有人赞成政府主导市场为辅。
本来难明就里的公众,是越来越糊涂了。就连卫生部长高强也在今年两会上对记者说,“能不能来点具体建议”。
日前,本报记者对全国各地较有特色的医疗卫生改革尝试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以平价为特点的“新疆模式”、以公立医院私有化为特点的“宿迁模式”、以“社区化”为特点的“大庆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
究竟,哪一种模式更适合当前的中国?或者,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医改模式?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调查,并请国内长期从事医政和医院管理工作、长期研究医疗体制改革的著名专家学者撰写评论文章,供读者判断,给决策者参考。
说说您对平价医院的观点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搜狐健康社区<健康杂谈>
61岁的乌鲁木齐居民陈友贵近来总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毛病。气喘,眼黑,不时晕倒。在一个月里他两次不省人事。老婆劝他去查查。他不去。他听邻居说,这种症状很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他更不去了。
“如果是心脏病,那真是该死了。”他说的不假,因为他根本掏不起治疗的钱。他决定像老婆一样,忍着。他老婆有妇科病,上厕所半天出不来,小便疼得站不起来,但就是不去看医生。“医生的刀比我们的命贵。”
不过,身体总是自己的,他并没有完全死心。年初看到报纸上登平价医院的事儿,而且据说新疆建得最早也最出名。他想去瞧瞧。
一打听,果然乌鲁木齐已经有好几个医院挂牌“穷人医院”,而且据说收费确实要低不少。陈友贵开始劝妻子跟他一起去门诊瞧病。然而再一打听,他心又凉了:并不是每一个病号都能低价治病的,人家要“低保证”。陈友贵两口子虽然下岗十多年了,日子也从未宽裕过,但是凭着自身的力气吃饭却还没有到向政府要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度。
陈友贵的烦恼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当卫生部今年隆重推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平价医院”处方,并且荐举新疆为样板的时候,大众是双手欢迎而且充满期望。可是,很快有媒体在走近“真相”以后,一些专家也提出许多疑问,以为卫生部此举有权宜之嫌。
正如卫生部长高强在2月18日医院协会成立大会上所承认的那样,卫生部无意大面积建设平价医院替代当前的公立医院,而是把它当作“探路石”,以期找到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机制和提供医疗服务自我创收的利益驱动的法门。
卫生部借鉴新疆经验
乌鲁木齐东郊的水磨沟,老旧的厂房和同样老旧的居民楼让人感到一种沧桑破败。整个城市的中心已经西移,而七一棉纺厂的辉煌年代也渐渐远去。当年三五九旅官兵节约军帽建成的这个巨大的国有企业,如今只留下曾经豪迈的传说。这里的人们也经历了“口内”同样群体的同样命运:下岗、被买断工龄、失去原有的大部分福利和“体面生活”,甚至连看病都成了大问题。
在水磨沟,有很多得了病不去看的故事。有人归结了一句话:“小病忍、大病挨、要命的病算活该”。一个老车间主任说,有时候最能依赖的是“生命的韧性”。“我们隔壁老张有糖尿病,骨瘦如柴,大风能吹倒,自己没钱治,俩儿子也不管;再旁边的王军是哮喘,这两天天冷,喘起来像牛一样,大老远都能听得到。反正不死就活着。”
在乌鲁木齐,七纺厂不是孤例,还有二三十家类似的大型特困企业,涉及职工几十万人。对此,当地政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管。许多相关政策于新世纪伊始陆续出台,其中就有关于如何解决困难人群就医问题的。
据介绍,2002年,在一番调研之后,特别是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决定将原来的两所企业医院转变为济困医院:地处乌鲁木齐东郊水磨沟的原新疆纺织医院转制成第一济困医院。地处乌鲁木齐新市区的原机电医院转制成第二济困医院。>>>>记者第一时间探访乌鲁木齐市济困医院
两所济困医院均由卫生厅直属,并且享受全额拨款待遇,不但人员经费由政府包下,基本建设投入也由财政买单。而给他们的任务则是:拿出70%的医疗能力用于特困职工的服务,剩下的则可以向社会放开。
可是,起初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变化。“换个牌子而已。”连住在周围的居民都不当回事儿,楼还是那旧楼,医生还是旧面孔,连X光机都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古董。“原来纺织医院名声不好。条件差,设备破,大家不愿意去。你改个名字能顶啥事儿?不照样连个普通的外科手术都做不了。”一位老工人说。有人甚至因此断言,济困医院3年内必然关门。
一项看起来很美的政策,眼见着有“破产”危险,自治区高层不得不再次站出来发力。自治区卫生厅医政处江处长介绍说,在一次现场办公会上,王乐泉书记决定对济困医院进行“除病治疗”: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改造硬件,从全疆范围招选医院新“掌门”。百日之后,新领导班子拿着尚方宝剑,靠着各种优惠政策,终于给第一济困医院带来了新面貌。
人气渐渐有所拢聚。2005年,第一济困医院病床利用率由前一年的24.5%提高到56.8%。
不过,直到此时,新疆的做法仍然仅局限于对“地方问题”的探索,并不具有全国意义和响亮名声。而且,即便是在自治区首府,民众也知之甚少。可是,2005年八九月卫生部的调研改变了这一切。
在“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提出,各地市都应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转换运行机制的试点,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主要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及老人、儿童服务。随后在1月10日卫生部召开的首场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再次高调推出平价医院,并且证实平价医院的出台借鉴了地方经验,特别是新疆的经验。>>>>专家学者热说“平价”医院
再后来,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新疆的济困医院名扬天下,其引发的讨论也逐渐脱开原初的背景和环境,从解决特困群体的方法而一跃成为备受诟病的医改“减压器”。>>>>中国建立平价医院试图破解百姓看病难坚冰
小编推荐:平价医院哪里找?
(责任编辑:邵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