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 (右图)
(1901.12.23-1983.4.22)
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早年从事胎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对滋养细胞肿瘤发生及发展规律、女性盆器结核的发生及其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科普宣传和妇幼保健工作,有着精湛的医术。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友芳 妇产科学教授
王友芳,女,1944年出生于北京市,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1年协和医大、协和医院妇产科研究生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从事妇科临床和实验研究。历任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1922~199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妇产医院留学,现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专业组长。
从事临床工作34年,对妇产科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全面,能正确处理妇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从事数十年的妇科内镜手术(腹腔镜,宫腔镜及阴道镜)。在妇科领域内尤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子宫肌瘤、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妇科炎症等诊断与处理有较丰富的临床的经验,并进行了相应研究。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参与著书(专业书)8部,主编科普一本。
乌毓明 妇产科学教授
乌毓明,女,浙江镇海人,1932年3月5日出生于上海。1949年~1952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后调整为上海第二医学院,于1995年医本科毕业曾任北京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1958年调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历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计划生育专业组组长。较全面地掌握妇产科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自1968年以来专长于计划生育,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具有科学的科研设计能力,掌握国内外计划生育科技知识新进展。长期以来,结合实际开展计划生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边旭明 妇产科学教授
边旭明,女,江苏省常熟人,1946年9月生于北京,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专业,1978年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妇产科临床专业,研究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产前宫内诊断,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出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至今。
1986~1987,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妇产科进修围生医学,高危妊娠的临床监测及妇产科超声诊断的技术。1992~199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参与了“早产病因”的临床及基础科研工作。
对高危妊娠包括内外科疾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和分娩期合并症等的处理有较高水平。处理危重疑难病例时思路开阔,严谨果断,敢于负责,并善于总结经验。先后对过期妊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头位难产、胎儿宫内生长异常、胎儿宫内窘迫和新年生儿窒息的预防进行临床研究,并有50余篇专著发表。
向阳 妇产科学教授
向阳,男,1965年2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就读于湖南医科大学,1986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历任妇产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91~1993年10月公派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系学习。199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7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20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熟练的手术技能。能熟练进行妇科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对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进行了更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我院妇科对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效果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由他主持完成的“绒癌晚期多脏器转移危重病例的治疗”获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医疗成果三等奖,以第二作者完成的“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例治疗的研究”获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于2000年被卫生部及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刘珠凤 妇产科学教授
刘珠凤,女,1953年2月出生于上海。1970~1974年在江西医学院学习。1979年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生,导师为林巧稚、宋鸿钊、连利娟教授。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曾历任江西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助教、住院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9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1年赴日本冈山大学医学部妇产科进修,1998~1999年赴美国费城Hahnemann
University妇产科进修学习。
工作近三十年来,一填从事妇产科临床的一线工作。90年代初固定于妇科专业。1995年后任妇科一病房的专业组长,主管妇科一病房的工作。常年在妇产科一线工作,对妇科常见病、疑难重症、急诊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妇科腹式、阴式及腹腔镜等各类手术,能结合具体病人的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朱燕宁 妇产科学教授
朱燕宁,女,1946年7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专业。1970年~1978年在宁夏固原县妇幼保健站任住院医师。1978年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妇产科临床专业,研究妇产科病理。1981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5年被“特招”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生育优生估育技术中心主任。2000年调回北京协和医院,除任妇产科学教授外,出任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处处长。1992年曾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曼彻斯特十三大学学习考察妇产科病理研究工作。
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毕业后一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妇产科临床经验。具有发嫌科较全面的技术能力,对妇产科疑难急症的处理有较高的水平。处理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经验丰富,对子宫颈炎症、癌前病变、子宫颈癌等临床诊治路径、检查手段、处理原则、病理变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癌前病变-癌、卵巢癌等疾病临床处置及手术技术娴熟准确,经验丰富;恶性肿瘤术后化疗选择恰当,随诊、治疗评估有较丰富临床经验。此外,多年在临床中指导参与了产科围生期保健、妊娠期分娩期合并症处理;计划生育、终止妊娠、紧急避孕等全面妇产科工作;指导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指导下级医师的临床诊治。
孙念怙 妇产科学教授
孙念怙,女,1929年11月生,优生优育及遗传学专家。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师从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受到了严格、正规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技能训练。历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在近四十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特别在处理产科疑难及危重病例时,技术精湛,业务娴熟,成功地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深受广大患者和下级医师的尊敬和信赖。自1997年起,在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开展了产前胎儿诊断的研究。成为我国产前诊断学领域的先行者。
孙爱达 妇产科学教授
孙爱达,女,1932年3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本科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87年晋升为妇产科主任医师。1980年到美国MD
Anderson医院进修妇科肿瘤现为《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
她从妇产科临床工作47年,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学习勤奋刻苦,工作努力,知识面广。擅长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症妇科疑难病症的诊断与处理及妇科腹腔镜手术。
何方方 妇产科学教授
何方方,女,上海上,1949年出生于香港,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妇产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85年任主治医师,1993年任副主任医师,200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9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5月至1996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被世界卫生组织派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学习不育的临床诊断和治疗,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临床胚胎学硕士班并获新加班国大不学临床胚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筹建了协和医院辅助生育中心并获协和医院首例试管婴儿妊娠成功,填补了协和医院在辅助生育领域的空白。
何萃华 妇产科学教授
何萃华,女,1929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4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医本科(现称南京大学),1953年毕业后学校派送长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军委留苏预备班进修外语半年,1953年9月分配至中国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1958年任妇产和主治医师兼讲师,以后曾历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副研究员,1971~1984年兼任妇产科副主任,1978年国内恢复研究生学制后为首批研究生导师,1986年至今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
自1953年始,在妇产科著名专家林巧稚主任的教导下,历经妇、产、妇癌、各专业组,病房、门诊及细胞学实验室之培训,临床基础较全面而扎实。
沈铿 妇产科学教授
沈铿,男,1954年9月生,医学博士。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妇产科副主任,妇科肿瘤专业组组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会秘书长,中国妇科肿瘤学组(CGOG)组长,《中华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国际妇科肿瘤协会(IGCS)会员及教育委员会委员。
他长期从事妇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处理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的病例,尤其对卵巢癌、宫颈癌和小儿妇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深的造诣。
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卵巢和子宫内膜原发性双癌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对卵巢环管状性索间质瘤进行了全面的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了该肿瘤独有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模式。对早期卵巢癌、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为临床规范治疗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材料。近年来主要进行卵巢癌分子生物学和卵巢癌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他在卵巢癌的发生,卵巢癌过继免疫治疗和卵巢癌疫苗的研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研究成果和论文多次获得卫生部和国家奖励。作为中国妇科肿瘤学组(CGOG)组长,牵头承担着多项卵巢化疗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多次主持召开全国重要的妇科肿瘤会议。他是目前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妇科肿瘤专家。
连利娟 妇产科学教授
连利娟,女,1925年生,1944年入湖南湘雅医学院。1950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55年任主治医师,1977年任副教授,1983年任教授。1981年在美国M.
D. Anderson及Sidney Farber癌中心进修一年。曾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共15年。
1952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妇科疑难病的诊治,经常积极追随文献及新医学动态,并应用在医疗实践中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1993年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医
张以文 妇产科学教授
张以文,女,1936年5月出生,江苏昆山人。1957年天津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经过16年妇产科全面轮转的严格训练后,1973年起专从事妇科内分泌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已29年。1978年升为主治医师,1981~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圣迭哥大学医院生殖医学科进修。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晋升为教授。
对妇科内分泌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全面,造诣较深。经常阅读最新文献,多次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善于捕捉新的信息,掌握学术进展、指导实践,并并在经常的教学及学术讲座中。对妇女卵巢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各种月经紊乱疾病、青春发育异常、更年期及绝经相关问题及妇女性不育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谷春霞 妇产科学教授
谷春霞,女,1934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妇科内分泌专家。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1958年调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近四十年来在妇产科学,特别是在妇科生殖内分泌领域勤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进行了开拓性工作,丰富了妇产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临床工作中兢兢业业,技术精湛,学风严谨,善于吸取其他学科领域里的新进展,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素养,为培养新年一代高层次的妇产科临床医生做出了贡献。
妇科内分泌是新兴的学科,协和医院是国内开展妇科内分泌临床和研究最早的单位。妇女的一生与妇科内分泌紧密相关,从儿童到老年由于内分泌的失调可以造成全身多种疾病,小儿生长发育异常、畸形、青春期发育异常、各种月经失调、不孕及更年期等各种疾病均属妇科内分泌的范围。
杨玉雯 妇产科学主任医师
杨玉雯,女,生于1946年。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疗系,分配至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1975年调邮电总医院工作。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妇产科副主任,邮电总医院副院长。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特邀编委。
多年来致力于妇产科的临床工作,对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处理手术等均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对中老年妇妇女围绝经期的心理调整,相关疾病的认知以及激素替代治疗等有较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开设了专科门诊,受到患者好评。
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农村医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妇产科学术会议。
杨秀玉 妇产科学教授
杨秀玉,女,1936年12月生,福建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即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妇产科副主任及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8月~1987年9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人类肿瘤学系及肿瘤化疗中心进修。
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妇科肿瘤,国内外的死亡率增色高达80%~90%,长期以来无满意治疗方法。在宋鸿钊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对此类肿瘤的临床和病程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建立了大剂量、短疗程抗癌药物治疗方法使绒癌的残废率由90%下降到20%以下,其中有的病例为极晚期,多处方法转移的患者也获得治愈。所有治愈出院的病人,经长期随诊,用现代化检查方法反复检查,极少有复发,说明已达根治。这是我国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的一个大进展,治疗水平处国内外领导先地位。
林守清 妇产科学教授
林守清,女,福建省福州市人,1942年8月出生。1960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0~196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医预班,1968年毕业于八年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1968~1978年在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任妇产科医师。1978年考取为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葛春生教授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北京协和医院发产科;1983年任发科内分泌主治医师;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教授;1998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妇科内分泌专业组组长。
女性生殖内分泌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医疗作风严谨。精于诊断和治疗女性一生各期生殖内分泌失调相关疾患,诸如青春发育异常、各类月经紊乱、功能失调性不育、更年期问题及性激素水平异常、比例失调有关的各种身心障碍性疾病。
范光升 妇产科学教授
范光升,女,1941年10月生,天津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牧区工作。1978年考取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硕士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此后留在妇产科工作至今。现任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长;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组组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91~1992年在沃州Monash大学进修临床流行病学。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其中有的是指导完成手术培训。
自1981年以来从事于计划生育专业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能解决有关妇产科计划生育等的疑难重症处理较为复杂的手术和急诊手术、外宾计划生育专业方面手术等。成功地进行了计划生育各类手术万例,尤其对疾病性流产(如合并系统性红班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心脏病、癫痫等),对必须终止早或中期妊娠的手术及畸形胎儿的引产、腹腔镜绝育及不孕检查等手术更为突出,得到广大患者信任。
郎景和 妇产科学教授
郎景和,男,1940年4月生,吉林人,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84、1985年曾赴挪威镭医院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市民医院研修妇科肿瘤。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1993年至今任发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中国妇科肿瘤学组(GOG)五、六届执行主席、妇科内镜学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美国纽约科学院委员(Member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等。
他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以妇科肿瘤、妇科手术见长。在卵巢癌方面,提出淋巴转移是卵巢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并阐明其三点规律。在国内首次用淋巴造影估价淋巴转移,提出殿堂图像与阳性诊断标点准。制备阿霉素脂质体进行淋巴化疗,确定其良好的靶向性和低毒副作用。进行大组早期卵巢癌淋巴转移的调查,得出转移比率,提出分期手术的必要性。建立和推广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制定卵巢癌诊治规范。还深入进行了卵巢癌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学的基础研究。
徐苓 妇产科学教授
徐苓,女,1946年9月出生于天津,1963年考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0年毕业并赴西藏工作。1978~198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攻读研究生并获妇产科临床硕士学位。1986~1989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流行病学和生殖医学,于1989年获该校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妇产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从事妇产科工作30余年。自1983年以来主要致力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这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涉及妇女一生各阶段的健康,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及性分化导常、青春发育病、各种月经失调、不育以及与绝经相关的各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因而对上述给妇女带来身体上和心理痛苦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也越来越重视。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思维清楚敏捷,诊治疾病注重科学和循证。
徐蕴华 妇产科学教授
徐蕴华,女,1935年12月生于北京。1956~1959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学习,1959~1964年在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1964年8月毕业后分配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1984年赴美国进修高危妊娠,1992年赴英国接受母乳喂养培训。1985年~1997年任妇产科副主任。
徐蕴华教授在处理各种高危妊娠,包括内外科合并症、各种产科并发症以及新生儿抢救等方面,曾抢救过无数例院内外危重母婴,如羊水栓塞、DIC、产后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晚期SLE产妇,腹腔晚期妊娠、新生儿气胸等,使危重产妇和新生儿抢救获得成功,多次荣获医疗抢救奖。
黄荣丽 妇产科学教授
黄荣丽,女,1932年出生,上海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
历任妇产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妇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1987年曾赴美国纽约MT. Sanai Medical
College
Center妇产科学习妇科肿瘤的诊治及妇科显微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宫腔镜。历任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医疗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从事妇科临床医疗工作四十多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妇科手术,善于思考,操作熟练准确,不断改进手术京城民功地完成了各类妇科手术数知例,包括高难度的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
黄惠芳 妇产科学教授
黄惠芳,女,河南省孟津县人,195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7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妇产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85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6年赴西藏医疗队,1988年进入妇科专业组。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在新年加坡KK(妇产科)医院进修学习,1995年进入妇科肿瘤专业组;200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
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临床第一线工作,有扎实全面的妇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尤其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手术方面,成功完成了上千例各类妇科手术数,完成大量难度大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并不断进行手术的改进、创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的并发症。
盖铭英 妇产科学教授
盖铭英,女,1940年3月出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62年协和医院实习医生。1963年分配至妇产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至今。1982年以前从事妇科与产科专业,1982年被派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疗中心进修围产医学后,专门从事围产医学工作。
她40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大量的疑难问题,成功挽救了许多母亲、婴儿的生命,不仅在院内,而且在北京许多医院及外地协助会诊、抢救。在围产医学方面重点为高危妊娠的诊断处理,高危胎儿的监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处理在这些方面发表了大量的专著,数次荣获医疗成果奖,新生儿窒息的研究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葛秦生 妇产科学教授
葛秦生,女,生于1917年,江苏嘉定人。1936年起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原国立上海第一医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2年毕业后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8年参加北京中医研究院第二届西学中脱产学习班一年半,次后参加中西结合工作。
从事妇产科专业50余年。早期10年打下了妇产科学的全面基础。1956年起专攻妇科生殖内分泌学,从临床实践开始,建立最基本的诊疗方法如基础体温与阴道涂片。1965年参加4种口服避孕药的临床试用研究。首先提出了减量的设想,经过同道们的努力,1967年上市1/4小剂量口服避孕药,早于国外约10年。此后又扩大应用于其他情况,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为国际重复试验所验证。70年代当时国内亦无诱导排卵药物,她采用了中药活血补肾诱导排卵,首次报道采用中药诱导排卵成功,在国内推广。此后20余年中,她系统地对妇女的一生,自婴幼儿至老年的重要内分泌疾病进行总结。
1985年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不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了不育的流行病调查与诊疗,使诊疗步骤标准化,且易于普及。近年来开展了对更年期与老年妇女症有关方面与疾病的研究,如骨质疏松,开展了骨密度的测量,了解我国妇女骨密度变化规律从而批导绝经松后骨质疏松症状与疾病的研究,如骨质疏松,开展了骨密度的测量,了解我国妇女骨密度变化规律,从而指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近年来又开展了对心血管痴呆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共发表论文100余篇。
韩美玲 妇产科学教授
韩美玲,女,1925年生,籍贯上海市。195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理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和中国抗癌协和会宫颈癌研究会委员。曾美国生育协会会员。
从事妇产科专业四十余年,指导各级医师解决妇科门诊和急诊的各种疑难病症。擅长于诊治妇科内分泌疾患,不孕炎症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近十多年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深入的研究。
了解办几件实事外最新学术动态,不断革新,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医疗水平。曾建立宫颈门诊,引进阴道镜,提高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水平。开展冷冻、激光技术治疗宫颈炎症。引进腹腔镜和宫腔镜诊断各种妇科疾病,提高诊断水平。与超声室协作最早研究B超异位症专科门诊,建立一整套诊断和治疗常规,属国内领先地位。 (责任编辑:寒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