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高强近日表示,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将改制,引入社会力量。记者追访时———
北京青年报讯 卫生部部长高强近日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中透露,将考虑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并将对现有配置不合理的卫生资源按照规划进行调整。 高强同时指出,目前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
高强指出,应该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承担能力和人民基本医疗需求,科学确定保留多大规模的公立医院。有多少现有的公立医院可以转制,要制订完整的区域卫生规划。应考虑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由社会力量举办,为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对于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的问题,高强认为,目前这么多公立医院,国家承担不起,结果带来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争相搞创收。政府将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公立医院,加大投入、严格管理、转换机制,明确政策,真正办成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院。
■医院:单纯靠改制不解决问题
其实,公立医疗机构高收费的问题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发烧感冒就要支付几百元的医药费使得一些公立医院在老百姓眼中成为了“黑心医院”。而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却是我国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我国医疗资源缺乏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间的矛盾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最大动因。但造成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北京一家二级甲等医院的院长向记者抱怨,按照有关规定,政府每年给医院200万元的补贴,可这些钱只够全院员工半年的工资。逼得他这个院长都快成了“经营院长”了,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医生的固定收入不高,医生干脆自己找路子捞外快,就出现了医生“多开药,开好药”的现象。
据了解,目前医院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费差价收入三部分。财政补贴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医疗服务的收费较低,收不抵支,劳务亏损,自然出现了“以药补医”和医院“药价越贵,医院哭穷”的现象。
这位院长认为,这里面确实有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但也不能单纯依靠简单的医院改制解决所有的问题,医疗体制改革需要医疗保险、药品、医疗器材、公共卫生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同步前进。
■非公医院发展需要政策配套
曾经参与医院实现托管改制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非公有制医院需要相应配套政策才能办起来。
据了解,民营医院若办成营利性的医院,将同其他企业一样向政府纳税,只要开门就得交5%的营业税,有了利润要交33%的利润所得税及其它税种,纳税负担较重;如果办成非营利性的,虽然享受和公立医院一样的免税优惠,但却不享受政府补贴。业内人士指出,非公有制医院的发展因此步履艰难。
■专家:尽快出台公立医院改制有关法规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公立医疗机构的改制目前缺乏相应的立法,而公立医疗机构不论如何改革,应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医疗卫生是涉及百姓生活的大事,要避免利益调整格局过于激烈的局面出现,不能将医疗服务简单地过多地市场化,应始终保持其福利公益性质。公立医疗机构应始终成为为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
(责任编辑:王乐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