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医药 | 淋巴瘤五年生存率仍偏低!规范诊疗、药物可及或是破题关键

原标题:搜狐医药 | 淋巴瘤五年生存率仍偏低!规范诊疗、药物可及或是破题关键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30年前,全国可能只有8个淋巴瘤亚专科,而现在已经有388个了。过去治疗淋巴瘤的医生只有60多人,现在包括病理医生、影像医生在内,有超过四千名医生在做这方面工作。我国淋巴瘤诊疗发展得非常快。”从医5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对我国淋巴瘤临床诊疗上的变化有着深切体会。

随着创新药物和疗法的不断出现,淋巴瘤、白血病等常见血液肿瘤已经成为可以治愈的疾病,不再是“死路一条”,有些患者有望像对待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一样,对淋巴瘤进行慢病管理,而这也是今后恶性血液肿瘤的发展趋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淋巴瘤诊疗较欧美起步晚,从全国层面来看,5年生存率仍偏低,且不同地区差距显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援引数据指出,其所在医院的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目前能达到60%以上,但全国的数据仅为38.4%,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如何提高这一数据?结合多方观点,规范化诊疗和提高创新药物可及性或是破题关键。

实现淋巴瘤慢病化管理要靠规范化诊疗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随着发病率不断增长,淋巴瘤已超过白血病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曾告诉搜狐健康,淋巴瘤在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有约6.8人发病,年增长率约4%—6%,常年稳居癌症发病率第九至十位。

随着创新疗法不断涌现,淋巴瘤已经成为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得益于追赶速度较快,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淋巴瘤5年无病生存率已经能够和欧美、日韩等医疗水平较发达的国家相媲美,能达到60%—70%。

然而,马军教授指出,从全国层面来看,对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的中心医院和县医院的19000多位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淋巴瘤5年无病生存率只有37%—40%,明显低于欧美国家、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治疗水平,要想追赶就需要规范化治疗。

实际上,中国淋巴瘤患者目前接受到的规范化诊疗情况并不理想,治疗的依从性也比较差。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有数据显示,患者使用标准化8个及以上疗程治疗的仅占到 22.1%。

作为兼顾慢病和肿瘤两个特征的合成体,淋巴瘤从就诊引导、推进规范化诊疗、到康复期随访的全程管理都非常重要。

创新药层出不穷,可及性备受关注

血液肿瘤在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十年,也是我国创新药物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淋巴瘤治疗药物,1997年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的问世,开启了淋巴瘤免疫化疗的新纪元。当前包含利妥昔单抗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以下简称,R-CHOP方案)已经成为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金标准。2001年第一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以及2013年第一个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出现,又使得临床目前得以采用“chemo-free”的方案治疗一些惰性淋巴瘤。

据马军教授此前介绍,如今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化疗药物、小分子药物(如TKI、BTK抑制剂)、大分子药物(如单抗、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治疗)等共有100多种。

今年1月,由罗氏制药研发的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泊妥珠单抗在中国获批两项适应症,为初治以及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近日,该创新疗法也正式在我国上市。

朱军教授表示,从国内外研究数据来看,以维泊妥珠单抗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方案突破了R-CHOP方案“天花板”,革新20年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标准。

与其他瘤种相比,淋巴瘤的新药多,也更容易走向多元的规范治疗之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生存期逐步延长加之治疗选择增多,患者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可能更高。

《2022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研显示,所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医疗自费支出占家庭收入均值的63.68%,远超于国际公认的灾难性家庭支出标准(40%)。医保报销覆盖的范围仍有限。

“有药可用是好事,但可用的药越来越多,累计出来的自费成本也会极大地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说,“我们希望医保能够有一个封顶线,也希望包括惠民保在内的其他创新支付方式能更好的普及,更希望商业保险能给带病体患者一些机会。”

除了用药费用外,新药、新疗法能否第一时间用上,也是患者群体时刻关注的。近年来,国内药物监管领域政策不断改善,一些创新药物的上市时间已经与国外接近同步,甚至早于国外上市。

以维泊妥珠单抗为例,今年1月,中国先于美国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药物可及性方面,中国患者逐渐走在了欧美患者前面。

“这不仅是政策上的助力,更是整体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升。”在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女士看来,从整体的药品审评审批、监管制度改革上,能明显看到的获益就是药品上市的全球“同步化”,同时,创新药进入中国医保的时间,也有明显缩短。未来,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辐射更多基层患者,是创新药企需要考虑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