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来临,睡觉先知?医生提醒:睡觉出现3个异常,小心是脑梗

原标题:脑梗来临,睡觉先知?医生提醒:睡觉出现3个异常,小心是脑梗

中国是世界上脑梗死风险排名第一的国家,患病率约为40%。也就是说,五个人中有两个有患脑梗死的风险,近年来这类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

在临床工作中,我经常遇到一些病人。他们睡觉前很好。当他们醒来时,他们患有脑梗死。例如,几天前,我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人。40岁的王先生因打鼾和呼吸暂停被直接送到120ICU,最后,他被诊断为急性中风。经过紧急对症治疗,他终于逃脱了灾难。事后,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非常震惊生活中没有生病的迹象。

这也是医生最无助的地方,事实上,王先生通常不注意饮食习惯,喜欢吃甜食和高脂肪饮食,经常熬夜加班,社交、烟酒,所以肥胖,35岁后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

在预防基础疾病方面,我非常粗心。我认为我认为我不注意预防基础疾病。“三高”很常见,属于到了年龄就会出现的小身边很多人都有。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王先生的睡眠质量急剧下降,白天总是感到困倦,多次睡在车站上,所以领导多次提醒他。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他醒来后半身麻木,情况越来越严重。当他入院时,他还认为麻木可能是他的体重,睡觉时压力。

通常有很多像王先生这样的疾病,但不知道。很明显,脑梗死的前兆在他的睡眠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认为自己是局外人。所以本期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脑梗死的问题,希望大家早了解,早预防,远离疾病。

一、脑梗死来了,睡觉先知?

脑梗死在医学上被称为“缺血性中风”其本质是一种供应脑血液障碍的疾病。如果发现不及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由于脑血管阻塞,局部脑组织会因缺血而坏死,导致语言障碍、偏瘫、偏瘫甚至死亡。

同时,其发病率占心脑血管疾病的四分之三,我国每年新发此类疾病患者约550万人。俗话说,“脑梗死来了,睡觉先知”。

那为什么它喜欢在晚上睡觉后出现呢?主要有几个原因。

原因1:夜间血压易波动。

许多国际研究数据显示,在无外因干预下,夜间血压不同,夜间血压普遍下降,这是因为夜间主导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促进传导减慢,心肌收缩相对较弱,心率相应降低,直接导致血压下降。

随着血压的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如果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三高”此时,局部血栓很容易发生。当局部血栓堵塞脑动脉时,会因缺血、缺氧等原因导致脑组织坏死,进而诱发脑梗死。

原因二:动脉粥样硬化。

一旦人体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就会使血管表面粗糙不光滑,一些纤维组织增生和一些进行性脂质等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血栓形成。

许多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约90%的脑梗死患者出现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诱发因素包括长期吸烟、酗酒、熬夜和摄入过多脂肪、糖、盐等。这些因素叠加得越多,患病风险就越高。因此,要想远离疾病,就必须从改善日常习惯入手。

原因三:血稠。

血液粘度实际上是我们全血的粘度,这与血浆中的血细胞和蛋白质含量有很大关系。例如,当人体内的水分减少时,血细胞的增加会导致血液中大量的血细胞凝聚。这时,我们的血液粘度就会增加,血液粘度的直接结果是血液流速变慢,这给了血脂中某些成分凝聚的机会,最终形成栓子。

随着栓子的增加,脑动脉会完全阻塞,脑组织会因供血和供氧不足而导致坏死。

监测数据显示,每天24天h凌晨2-6点是血液粘度最高的时间点,因为在此期间,人体处于睡眠状态,随着呼吸带走部分水分,肾脏工作带走部分尿液,增加体内血液粘度,因此夜间更容易形成血栓形成。

原因四:饮食因素。

除了以上三个疾病原因外,脑梗死不容忽视的是日常饮食习惯。中国脑梗死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中餐风格多变,“煎炒烹炸”的“高油、高盐、高糖”饮食诱发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等“富贵病”如果这些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最终会面临脑梗死的风险。

例如,美国学者对高糖饮食和中风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每天摄入500美元,ml含糖饮料中风的风险将增加近20%。而且,如果晚上吃得太晚太饱,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液的结合,增加有害物质凝集血光内壁的机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图片

既然入睡后脑梗死更容易找到我们,发作也这么快。就像案例中的王先生一样,他睡了一觉就直接住进去了icu,我们无能为力吗?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脑梗死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它会在发作前提醒我们,但大多数患者可能有症状,但忽略了这些脑梗死在睡眠中的预警信号。

2、医生提醒:睡眠有3个异常,小心脑梗死

图片

异常一:打鼾

打鼾通常被称为睡眠打鼾,即睡眠状态下气流引起喉咙振动的噪音。打鼾的人往往不知道,但同一个房间的人却深受其害,影响睡眠质量。

在生活中,打鼾的人并不少见,更常见于男性,尤其是肥胖的人,但如果打鼾有以下特点,我们应该警惕是否是疾病的预警信号。

①异常响亮。有些人可以用打鼾声。“鼾声如雷”描述一下,大而响亮,感觉震动的房子会颤抖。

②不分场合打鼾。即使你晚上睡得很好,你仍然会时不时地打瞌睡。你可以不分场合快速入睡,一睡就打鼾。

③打鼾中多次出现呼吸暂停。睡着打鼾时,随着长长的打鼾到达最高点,突然没有声音,有点像窒息。停留一段时间后,我觉得我又呼吸了,然后我继续打鼾。

目前,世界上有大量数据证实打鼾与脑梗死直接相关,尤其是打鼾中呼吸暂停是诱发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强危险因素。

在打鼾的过程中,特别是那些经常出现呼吸暂停的打鼾,主要是由于气流不畅,上呼吸道堵塞自然会导致缺氧,缺氧时间过长,大脑会迅速反应觉醒,然后立即入睡,然后打鼾继续导致缺氧,以往复。

从长远来看,这种状态下的血管会造成很大的损伤,引起高压;同时也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脂肪的代谢,诱发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在缺氧的时刻,身体会产生自我保护机制,创造更多的红细胞作为携氧工具,增加氧气,随着红细胞异常增加自然增加血液粘度,减缓血流速度,诱发血栓形成,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诱发脑梗死。

异常二:麻木

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肢体麻木的感觉,尤其是长时间保持同样的动作,比如久坐、久蹲等。稍微动一下,身体的某些部位就会像过电一样麻木,但这种常见的麻木只要稍微动一下肢体,就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如果睡觉后,不总是保持同样的姿势睡觉,不总是压身体,但仍经常出现肢体麻木,特别是单侧局部更严重,如:睡觉后感觉面部麻木,或感觉腿麻木,或感觉手臂麻木,或感觉身体麻木,或感觉身体和面部麻木,此时应高度警惕,是否有脑梗死的前兆。

麻木的出现主要与神经系统有关。我们的感觉是通过周围的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所谓的麻木就会反射到四肢。

但各种常见病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强椎病,麻木主要集中在手指上,伴有肩颈疼痛;如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是指尖、脚趾等刺痛。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阻塞血管,导致短期缺氧,因此麻木面积相应较大,主要集中在半肢。

图片

为了更清楚地判断是否是脑梗死前兆引起的麻木,当患者夜间单侧麻木时,可以通过几种观察方法有效识别。

如果两侧手臂不对称,证明单侧异常;

你也可以通过观察面部表情来判断,比如对着镜子微笑,看看是否有口眼歪斜的症状,试着同时闭上两只眼睛,看看是否会影响嘴角向上倾斜,同时感觉面部表情是否感到麻木症状;

对于夜间面部麻木的患者,基本上会影响日间清醒状态下的语言功能,所以在正常对话中,如果出现思维混乱、语言迟缓等问题,警惕。

总之,麻木感觉麻木不是小事,不能粗心大意,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异常三:单侧流口水

说到流口水,似乎有很多情况发生在孩子身上,因为俗话说,孩子流口水就是长牙。但在生活中,一些成年人经常会遇到醒来后发现枕头湿润的尴尬。水渍提醒他们昨晚又流口水了。

其实流口水的原因除了口腔问题外,还有很多,比如睡眠姿势不正确,导致无法闭合,或者中医说的食物堆积、脾胃虚弱等消化道疾病都可能导致夜间流口水。

但是,如果没有外因,入睡后往往会出现单侧流口水和大量流口水,有时甚至会被唾液呛醒,尤其是患者“三高”中老年患者等基础疾病,一定要警惕,此时可能出现脑梗死的前兆。

这是因为在脑梗死之前,由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会导致大脑短缺氧样本,会损伤双侧或单侧皮质脑干束,部分脑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包括面神经核和核以下面神经,面神经主导唾液腺的分泌功能,此时会出现唾液分泌紊乱,导致唾液无法控制的增加;

同时,在脑缺氧状态下,会出现球麻痹,导致舌下功能障碍,无法自由完成吞咽功能。唾液被吞咽后会流口水。

脑梗死会导致面部肌肉控制不良,所以当患者出现夜间单侧唾液症状时,可以通过观察面部唇舌来判断是否有脑梗死的前兆。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镜子观察鼻唇沟是否对称,闭口鼓气是否会漏气,张口伸出舌头看是否中间,是否对称来判断。一旦发现异常,一定要警惕,尽快就医。

此外,受大脑短缺氧影响,如头痛、恶心、恶心等,入睡后应及时就医。

总之,在现代生活中,脑梗死不再是老年人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中青年经常加班。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促使他们成为脑梗死的高危人群。

一旦生活中出现上述异常,如睡眠频繁打鼾、无故半肢或面部麻木、单侧流口水、无法控制等症状,不要轻视王先生,积极就医,及时消除各种不确定因素。

最后,为您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标准,即成年人夜间睡眠7h-9h儿童在10岁之间h-12h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无入睡困难,入睡30min;入睡后中间不醒,即使醒来后也能很快入睡;22:00-2:00之间>1h深度睡眠;早晨自然醒来后情绪饱满。希望大家都能睡个好觉,远离脑梗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