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立(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认为,这次新医改方案的第一个亮点是:认认真真讲公平,实实在在搞预防。一个是需方的保障确实注重到了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以及他们在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的保障,破产职工的保障、退休职工的保障、异地就医的问题等等。应该说是这次医改方案中最受鼓舞的一群人。新医改方案中诸如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计划都有非常的详细的描述,再如除了乡村、县的建设,还包括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职业医师的计划等,这些确实体现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去。
公平性在这次的实施里面得到了非常认真的体现。
第二,预防方面,如改水、改厕都提到了。表明了我们的医改方案已经指明了一个蓝图,未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从一个全民医保迈向全民健康,这是一个最大的亮点。
我的担心主要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可能要关注的第一个就是全民保障制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第二,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能不能上水平、出效率。保障制度的广度我认为问题不大,全民覆盖,各种不同的人群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保障。保障的深度要打问号,在多大程度上能缓解因病致贫。这个人数是不是随着医保的扩大而减少了?这就反映了医保的深度,而不仅仅是多少人已经有了保障。
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要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还要解决物有所值的问题。我们筹了这么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把新农合的关于减少保障基金的节余,这很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通过支付制度的改革,让我们得到的医疗服务,我们购买的服务物有所值,而不是更多的钱转换成了“大处方”。没有任何一个支付制度是完美的,按项目付费可能会促进我们供方诱导需求、开大处方。但是按病种付费又有可能导致我们服务量的减少和服务质量的忽视。支付制度的改革怎么样能够把各种支付制度的优点发挥出来,避免各种缺点。使得我们保障的力度加强,使因病致贫减少,同时能够改进供方服务的效益,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下一步试点中要着力解决的。
医疗服务要上水平、提效益,国家会增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也包括公立医院也要发展、也要上水平,多元投资共同提高医疗服务。现在还要关注的问题是医疗服务的效率提高。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加强,2002年我们是5亿人有保障,2008年是8亿人,对我们医疗服务的提供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一下子释放了3亿人医疗服务的需求。供方能不能上水平、能不能出效率,这非常关键。
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一些手段和技术问题的讨论,比如说管办一定要分开,我以为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只是手段。我认为下一个阶段的试点中,不必过多的拘泥于手段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强调结果。要重实践、讲科学,试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试点。我们明确目标、明确考核指标,各地都可以试高招,采取科学的评价、客观的评价来看我们改革的目标有没有达到。用哪种手段,通过补偿机制的改革、管理机制的改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哪种类型和地区比较能够有效率的解决我们改革的目标问题,也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的问题。
(责任编辑:金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