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七拼八凑的捏合”,“新医改方案在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 举11家部委之力、由9家海内外机构献策的新医改方案不日将破茧而出。
此外,对于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七套医改方案主笔、北大教授顾昕作了解释。
多部委的博弈
这部“演义”的基本脉络是:2006年,4家核心国家部委各自起草了一套新医改方案,历经3个多月的讨论,这4套方案并没有协调出一个统一方案;2007年,国家委托6家海内外机构设计独立平行的医改方案,这6家机构陆续递增至9家。
目前,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医改总体方案的草案已经出炉,该草案以北大的“政府主导派”方案为主,但总体来说是“一个七拼八凑的捏合”。
■4家核心部委对医改意见不统一
1月17日召开的江苏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医改的大体方案已经形成,估计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召开后会向社会公布,同时,有关政策、配套文件都在制订。”
陈竺部长所说的“医改大体方案”成型的背后,有着一部耗时颇久的“医改方案演义”。
三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主持的研究报告中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这份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了关于我国医改弊端的大讨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11家国家部委组成的多部委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了新医改方案的拟订。
一位熟悉新医改背景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这11家部委里,核心的就4家部委,分别是发改委、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每个部委都拿出了一套方案,医改协调小组也经常在一起开会,但他们拿出来的方案都不太理想。每个部门都不是从医改应该改好的学理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站在自己的部门立场上去考虑。这四个部门在一起,就老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当这样的多部委医改讨论进行了3个月后,新医改方案终于有了重大转折。
2006年12月4日的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例会上,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首次提出题为“两层构架、双重保障”的社区医院改革,由政府全额出资重构社区卫生体系。在这项方案中,政府将为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埋单(几乎为100%)。城市居民凭居民身份证即可到社区医院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政府的总投资估算为2690亿元人民币。
■医改意见之争:“补供”,还是“补需”?
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个(卫生部提出的)方案后来只是进行了试点,没有完全地铺开。很大的阻力在于其他几个核心部委都反对。因为4家核心部委的意见无法统一,医改小组就找了6家学术机构来接新医改方案的制订。
这位知情者解释说:“卫生部倾斜于‘补供方’(补医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倾斜于‘补需方’(补患者)。这就导致了核心部委之间的博弈。而在卫生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之间,财政部掺合了一点,发改委也掺和了一点。”
所谓“补供方”,就是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让医疗服务工作者收入不菲,同时保持医疗机构平价运行。这也被称为“养供方”的思路。
所谓“补需方”,就是政府出钱,补贴民众参加公立医疗保险,从而推进全民医疗保险的实现。
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的顾昕在2007年5月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教授,他是北师大医改方案的主笔,同时被媒体称为“市场主导派”的代表人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方案主张政府在新增卫生财政预算投入时以“补需方”为主。顾昕解释说,全民医疗保险非常重要。
他的理由是:一来,有了全民医保,民众平时缴一些参保费,一年最多也就几百元,民众看病治病时只需支付医疗费用的小头,这样自然就感觉看病不贵了。也就是说,医疗费用的风险被大家分摊了,被有病的人和没有病的人分摊了。二来,有了全民医保,相当于有了团购,医保机构可以代表参保者的利益,同医疗机构进行谈判,对医疗服务进行团购。这样,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种种弊端起码有可能得到约束了。当然,是不是能真的得到很好约束,要看医保机构是不是能很好为参保者服务。
[1] [2] [3] [4] [下一页] |
|
·廖新波:广州发现甲型流感不必紧张 |
·王兴国 |路边烧烤的七大安全隐患 |
·陈玉琴 |干洗店会给您带来皮肤癌 |
·刘士敬 |肝炎患者最好不要吃甲鱼 |
·健康时报 |早餐时别做“饼干族” |
·甘露春 |从做梦看你最愿意和谁倾诉 |
·叶依 |面对甲型流感广州人不紧张 |
·常征 |近视激光手术后的“鬼影” |
·王月丹 |人民期待高水平的免费医疗 |
·厦门眼科 |白内障吃药能治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