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老百姓对医药业的关注堪称前所未有。 药品降价政策失灵,引发人们对现行医药体制弊端的全社会大讨论;21种常用止痛药品被安全警示,引起人们对用药安全高度关注;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大,外资药企开始在华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与此同时,有不少跨国药企加快进入中国OTC市场。禽流感防治、企业并购、药品专利战……都是点击率极高的关键词。
■新快报记者 黄海昀
【关键词】药品降价
关注度:★★★★★
1.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9月28日宣布,从2005年10月10日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到63%,降价金额约为40亿元。这是我国第17次药品降价,也是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为推进药品价格管理改革、加强药品价格监管、提高药品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于10月正式成立药品价格评审中心。
2.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对部分药品从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进行试点的通知》,宣布对21种药品从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进行试点,这些药品将从目前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改为制定公布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发改委称,此举意在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管理,从源头抓起,降低药品零售价格,规范药品购销行为,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点评:“看病贵、药价贵”是今年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有效降低药价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发改委在今年酝酿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希望能有效抑制药价。愿望虽好,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使药品降价进入“空降”怪圈:降价———消失———变脸———升价———新一轮降价。
事实上,药品降价目的是解决“看病贵”问题,但单纯降价只是治标,相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才是治本。控制药品费用应当把重点放在防止医院医生滥用对药品消费的支配权上,在此基础上,综合调整药品的生产、流通、处方、使用全过程的多方利益关系,完善相关运行机制。最终还是要“医药分家”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
(责任编辑:邵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