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可能·第1期 | 别人减肥为了求美,我减肥为了续命

原标题:健康的可能·第1期 | 别人减肥为了求美,我减肥为了续命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刘家碧

编辑 | 袁月

审核 | 孟化教授

肥胖,不仅是对人体形的改变,还是对人精神状态的改变,更是对很多患者人生路程的改变。

盘点2024年第一季度热度最高、热度持续时间最长的话题,“贾玲减肥100斤”必然榜上有名。

在肥胖人群中,能够顺利完成蜕变的贾玲,是令人钦佩的,更是幸运的。但对于大多数肥胖者,他们可能并不能轻易获得这份幸运。

危局:现如今,选择来医院做减重手术的患者,大多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活”。

小魏(化名)38岁时,体重已经突破300斤大关。

一次宿醉之后,他感觉心脏非常不舒服;他强撑着打了120,之后便失去了意识。醒来时,他感觉到自己在被电击,身旁站着医生。这意味着,他之前已经没有了心跳。

后来,医生给他心脏里四根大动脉都放上了支架,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刚放上支架不到一年,血管又开始堵了。医生说,如果不瘦下去,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刘思博28岁时体重已经接近280斤,糖尿病并发症非常严重且进展迅速。她的左眼从视线中出现黑线到完全失明,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思博一下就慌了,找了很多家医院去看。

检查出来发现,思博已经有非常严重的肾病综合征。她的两条腿肿得像象腿,皮肤绷得生疼,走路都很费劲。她每天 “吃饭就是为了吃药”,一天要吃100多片药。然而,这些药并不能让她好转,只能尽量控制她病情恶化的速度。药物的副作用让她走不动路、起不来床、全身无力瘫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总是哭,流眼泪”。医生警告她,如果不控制体重,只有半年命可活。

中日友好医院代谢减重科的孟化主任见过很多类似小魏和思博这样的患者,孟化主任说,这些患者来医院找他,很多都被肥胖问题“长期、反复折磨”,减重手术是他们没有选择的选择!

引线:孟化主任告诉搜狐健康,很多患者在病情发展到威胁生命的地步之前,身体就已经发出了警报,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其中的风险。

小魏从上学时就发现自己总是比体型正常的朋友更容易累:上课睡着的人里每次都有他;工作后,他好像也比同事更容易感到疲惫;他走一点路就喘得厉害,到了休息日,他一觉能睡十几个小时。小魏一直认为自己只是胖而已,心血管病都是老年人得的,离他还很遥远。

思博刚上大学时,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但是她觉得“不疼、不难受”,确诊后的十年里,既没有进行饮食控制,也没有进行药物治疗。

肥胖和心理问题也经常“狼狈为奸”。在孟化主任的科室,大约10%的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肥胖的人,大多自卑、内向、敏感。

小魏术前住院时,非常抗拒和他人交流,一有人和他说话,他就紧张。别人找小魏聊天,问他问题,他要么不回应,要么答非所问;医生去查房时,他从不和医生有眼神交流,要么低着头,要么看向别处,同时,一直在抠指甲、抠下巴。

思博也告诉搜狐健康,医院里的减重门诊特别好找,“为了显瘦,所有的胖胖都穿黑衣服;还都用老长的头发把脸盖上,显脸小。黑压压一片,肯定是那屋。”

之所以之前不愿减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卑”与“自尊”的问题有关。思博说,手术之前,作为特型演员的她已经在演艺圈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参演过多部电视剧,还登上过央视春晚。她以“胖女孩”的形象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只有演戏,大家会鼓掌,会夸你,甚至会怕你瘦了”,思博认为,对于长期肥胖的人而言,“被肯定、被尊重,是很重要的”。

坚持:在孟化主任和术前患者的对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坚持”。很多患者只是为了能有机会躺在手术台上,就已经需要拼尽全力了。

为了以更佳的身体状态进入手术,减少术后不适感,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在术前进行适当的减重。

这时的体重控制,比一般的减肥健身严苛了不止一个量级。思博由于肾功异常,每天从尿中流失的蛋白相当于2个鸡蛋,身体的低蛋白水平也造成手术风险大大提升,因此术前营养方案要在补充营养、保护肾功能、改善指标上进行权衡。每天吃饭需要严格遵循营养方案,食材的量需要精确到克,食谱以外的食物需要经过营养师的同意,才可以食用。

小魏术前吃的是医院里配的代餐,这样的饮食模式自然与之前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大为不同,虽能“管饱”,但不解馋,但为了更平稳地进行术前过渡,小魏也克服困难,努力配合,代餐一次喝不下就少量多次频繁补充,感觉饿就多喝水,多吃蔬菜。

在这场对意志力的极限挑战中,失败,实在是太容易了。

忍受饥饿,本身就是在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对抗,更何况,需要做减重手术的患者中,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大体重,大概率是基因决定了他们对食物有着更强烈的渴望。

肥胖,并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与生俱来的困境。

在这次临近春节的拜访中,有些患者想要回家过年,但孟化主任思量再三:“我不敢放你们回去”。

孟化主任这份顾虑来源于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曾经有一位患者和孟化主任约好了假期结束就来住院,但复工后再联系,患者的家人说他已经去世了。

长征:控制体重是一个持续终身的长征。顺利完成手术,只是长征的开始。

孟化主任独创的对称三孔代谢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拥有较为成熟完善的诊疗流程,手术过程中无需引流管、胃管、尿管,术后两个小时就可以饮水、下地、上厕所,在践行加速康复的理念过程中,也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的术后状态。

小魏按照恢复流程,克服了身体的不适,突破了对手术的恐惧,术后两个小时就下地活动,一开始扶着扶手缓步向前,但随着排气,术后状态很快提升,手术也远没有一开始想象的痛苦。

思博因为基础疾病情况复杂,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恢复都遇到了一些挑战。因为肾功能不全,无法使用常规止痛药,在术后的前几天,思博相较于其他人疼痛感略强,她形容说“我好像生了个孩子”。这样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重获健康的不易,也展现了坚强的毅力。在孟化主任团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营养师、多学科管理的共同努力下,她闯过了重重关卡。通过耐心和坚持,思博术后每一天都在向着康复迈进。

出院后,思博身体的各个器官还需要和快速下降的体重不断磨合。术后饮食、作息上要重新建立起一套健康的模式,而非盲目节食,不然有可能出现头晕、心悸、大量出汗等症状。为此,思博也摒弃了术前高糖高脂重口味的习惯,戒掉了甜品,坚持糖尿病饮食。

为了增强体质,小魏每天跑5—10公里。小魏将术后的并发症看作提示自己的信号:如果出现了头晕的情况,就说明他最近睡得太晚、吃得太油、练得太少,要多注意了。

小魏坚持每年住院复查一次。他说,来住院一是为了全面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二是为了激励自己,“看别人控制得挺好,就能找到目标,然后再被医生‘吓唬’一下,就有动力坚持控制体重。”

曙光:减重手术带来的有利转变显而易见。

根据中日友好医院代谢减重科的数据,患者在手术后第一个月内平均减重10%,一年内可以达到30%,一些大体重患者可以减重50%。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也因为体重的有效控制而得到明显的改善。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甚至可以在术后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

思博在手术后一年减了90斤,血糖回到了正常水平,肾脏功能好转,未失明的一只眼睛有0.7的视力,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她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分享自己的减重历程、与专业的医生一起科普健康知识;通过经营自媒体,她还清了手术时欠下的债务。

小魏入院时,空腹血糖是11 mmol/L(正常范围4.4—6.1 mmol/L)。目前,他做完手术已经6年,血糖始终很平稳,不需要打针或吃药;心血管疾病也得到了控制。小魏表示,手术给他延长了至少20年高质量的生活时间。减重手术后,小魏的性格也变得开朗;第二年,他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说:“现在感觉身体不是属于疾病的,而是属于自己,自己能说了算。”

意外和未来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因为不能进行户外运动,小魏的体重出现反弹;2022年,他的体重首次在手术后突破200斤。

幸好,他的身体机能在整体上并没有受到太大损伤,他自己也在积极对抗体重的反弹。到2024年初,他已经比2023年初瘦了20斤,体重再次回到相对正常的范围。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

身体底子本来就不太好的思博感染新冠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2023年9月,肺炎让她出现了“白肺”,并引发心衰,通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抢救过后,她的肾脏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肾功能指标已经非常接近尿毒症,她说自己“已经站在透析的门口了”。

思博很感恩,她说,“要是当时不做手术不修补,可能自己早就没了”。现在,她依然在坚持运营自己的社交账号,后台收到的每一条求助私信她都会尽快回复。

每天,思博都会和五个病友打电话,给他们提示一些生活上的注意事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思博说:“如果只是哭,只是说我有多惨,没有意义;我要让我的故事、我的经验影响到别人,给他们有价值的东西,我才有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